找到相关内容205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由〈齐物论〉论儒佛会通的基本态度

    必经之过程,本文主要目的,便是通过道家的观点,尤其是《庄子.齐物论》之观点,重新展示儒佛会通的诸多可能及其意义。而在会通态度上,既是以<齐物论>为主要参考,而<齐物论>显然并不预设任何特殊之态度与主张...已然先预设了某种教或立场来加以区分。就此义而言,则庄子在<齐物论>中的态度显然是第二类,也就是完全不预设任何立场而进行会通。易言之,庄子在<齐物论>中的会通,严格言之,乃是一种消极性意义的会通,也就是...

    高柏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1047282.html
  • 由《齐物论》论儒佛会通的基本态度

    必经之过程,本文主要目的,便是通过道家的观点,尤其是《庄子.齐物论》之观点,重新展示儒佛会通的诸多可能及其意义。而在会通态度上,既是以<齐物论>为主要参考,而<齐物论>显然并不预设任何特殊之态度与主张...已然先预设了某种教或立场来加以区分。就此义而言,则庄子在<齐物论>中的态度显然是第二类,也就是完全不预设任何立场而进行会通。易言之,庄子在<齐物论>中的会通,严格言之,乃是一种消极性意义的会通,也就是...

    高柏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2871353.html
  • 略论道佛二教的相互融摄

    知本性。庄子主张“致道者忘心”(《让王》),“两忘而化其道”(《大宗师》),就是以冥化自然作为体道知道的途径。而这在时间上先于佛教天台大师湛然提出的“无情有性”说。同时,道教主张以常清静心识性体道,即是...体论惟一。……知不异而异无所可异,不同而同无所可同,无所可同无所不同,无所可异无所不异也。”(《释疏题名道德义》)  诸如此类的论辩颇绕口舌,在格调上不仅类似庄子、公孙龙的辩术,也足可与佛教的论辩相匹敌。...

    杨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94740774.html
  • 刘勰的虚静说与佛家的禅学

    虚静。老子的“虚静”,“虚”为万物的本体,“静”是向本体的回归,是从本体论上讲虚静。《庄子·天道》亦云:“夫虚静、恬淡、寂寞、无为者,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。”又云:“夫虚静、恬淡、寂寞、无为者,万物之本也。”12也是侧重于虚静作为万物之本的一方面。当然,庄子的虚静说也有认识论的一方面:水静则明烛须眉,平中准,大匠取法焉。水静犹明,而况精神?圣人之心静乎, 天地之鉴也,万物之镜也。(《庄子·天道》)...

    冯国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63457066.html
  • 刘勰的“虚静”说与佛家的禅学

    达到一种思维上活跃的状态,是从认识论角度讲虚静。老子的“虚静”,“虚”为万物的本体,“静”是向本体的回归,是从本体认上讲虚静。《庄子?天道》亦云:“夫虚静、恬淡、寂寞、无为者,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。”又云:“夫虚静、恬淡、寂寞、无为者,万物之本也。”(注:王先谦《庄子集解》[M] 上海 上海书店《诸子集成》本 1986年)也是侧重于虚静作为万物之本的一方面。  当然,庄子的虚静说也有认识论的一方面:...

    冯国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73858349.html
  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

    声音,没有实体,并且永恒不变。   道学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庄周,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,也同样认为世界的本源是“道”,但庄子又进一步认为,“道”是无名无形、非无质的东西,它超越了认识的范围,是不可知...身与货孰多,得与亡孰病?”一连串的提问,老子肯定了人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存在的重要,与之相比,无用的虚名与虚假的物质财富便算不得什么了。名誉地位,物质享受更显得微不足道。庄子更进一步发挥说:“至乐活身”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20050998.html
  • 获得游刃有余的人生

    战事胜负如何,他轻描淡写地说:“小孩子们大败敌军。”神情举止与平常没有什么不同。   胸有成竹是谢安得以从容的条件,就像庄子笔下的庖丁一样,看清楚敌我双方的形势,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。   不过,谢...人非圣贤,孰能无情?庄子笔下的庖丁不是也在解牛之后踌躇满志吗?差别在于:庖丁并不考虑别人对他风度的评价,而是纯粹展现了完成任务之后的畅快心情。谢安则十分在意别人的观察与品评,又压制不住心中的欢喜冲动,...

    傅佩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390982497.html
  • 禅玄的相通与相摄

    足以憔悴其神矣。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?(《庄子.逍遥游》注)   故圣人常游外以弘内,无心以顺有。故虽终日挥形,而神气无变;俯仰万机,而淡然自若。(《庄子.大宗师》注)   僧肇在发挥证得了般若之知的...庄玄学相结合而运用到了对人生的指导。僧肇还引庄子语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。他说:“净名曰:不离烦恼,而得涅般木。天女曰:不出魔界,而入佛界。然则玄道在于妙悟,妙悟在于即真。即真则有无齐观,齐观则彼己不二。...

    洪修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34271045.html
  • 禅与玄学浅论

    老庄历来不被重视。然而汉末以降至魏晋时代,庄子精神却日益为世人所看重,魏正始间,因王、何之用力,玄学于是大行于天下而为显学。而魏晋时代,又正是佛法传入中土,欲兴而未兴之时,这样,佛法在其流布中,就很...便在勘破祖师一关,倘能透得此关,便可乾坤独步。此亦临济义玄“祖佛俱不礼”(《五灯会见》)之意也。禅宗是这样,而玄学在追求高远之境时所用出言得意之法,与禅宗的破“执”又是何等的相似,请看王弼引伸庄子精神...

    玄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3042425.html
  • 痛悼亲教大师唐公仲容

      亲教大师唐公仲容,幼受庭训,通儒术,工诗词。年十六,目盲,以耳代目,究内典,博医方,后办乡学,以育才俊,余祖父 纯元即受业门下。四七年应佛儒学大师王恩洋先生之邀,授徒于东方文教研究院,主讲唯识及《庄子》。四九年由蓉返巴,闲居乡里,但以医术济人,此时 唐公自谓“岗上卧龙诸葛亮,门前种柳陶渊明”,终日以禅悦为味。八九年应朴老之邀,于四川省佛学院教授唯识学。唐公著作宏丰,其内容涉及唯识、般若及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0944128.html